close
問題不是問題,怎麼解決問題才是問題
處理好自己的情緒,才能處理孩子的情緒
愛要從連結開始,孩子願意跟大人有連結嗎?
冰凍三尺,非一日之寒,
每天和諧而平等的對話5分鐘
改善親子關係
慣性的五種應對姿態
指責 | 討好 | 超理智 | 打岔 | 一致性 | |
自己 | √ | × | × | × | √ |
他人 | × | √ | × | × | √ |
環境(道理) | √ | √ | √ | × | √ |
感覺 | 憤怒 | 委屈 | 平和 | ||
資源 | 勇敢 | 體貼、溫暖 | 堅強、聰明 | 活力、幽默 | 平靜 |
眼神專注地看著對方
一致性的姿態,照顧自己的感受也照顧了他人的感受
一致性:
- 先跟自己連結,了解自己、接納自己的情緒(覺察)
- 跟他人對話
- 照顧他人的感受
停頓:
- 體驗、感受
- 有意識的停頓,專注的連結
- 停頓帶來覺知
- 先照顧自己的情緒,與情緒相處,跟自己的感覺做連結
- (做連結:深呼吸,跟自己說:我感覺到我的○○,我承認我的○○,我可以接納我的○○)
停頓是留有餘地,有轉圜空間。
對話:
- 單純的分享,不是說教,不是期待,不是命令
- 正向的好奇,有連結性的對話
- 允許犯錯,多元觀點看自己
- 由覺知帶出責任
- (舉例對話:你怎麼看犯錯的自己?你是個好孩子嗎?)
- 不要自責,雖然做錯事,但是自己仍有價值,仍然值得被愛(大人也一樣)
- 面對已經做錯的事,找出其他觀點,幫助自己不要折磨自己,不要自責,找出正向有資源的脈絡
情緒:
事件會過去而情緒卻會留下來。
由感官、感覺、感受切入,再帶入情緒
大禹治水,疏導才會通,圍堵只會再次潰堤
大人的應對姿態影響孩子的應對姿態和行為表現
- 指責不會帶來覺知,只會讓關係更對立
- 指責的家長帶出恐懼的孩子,在恐懼中長大的孩子,海馬迴出問題,記憶力也不好
- 指責應對的家庭,孩子常不說話
覺察接納自己的情緒,才會走出負面思緒,看見自己的資源,關愛、欣賞自己。
正視自己的感受,清楚表達"我"訊息
處理情緒有方法,自己練習做,也教孩子
同理從陪伴孩子和情緒在一起開始,
整理核對感受,連結到渴望
以愛孩子出發,讓孩子知道你的愛
- 處罰不指責、不討好、不打岔也不要用超理智的姿態,才能有較地達到溝通的目標。
- 照顧感受,一次又一次和諧而平等的對話,帶入責任,核對、釐清責任。
- 自由背後還有責任,不是放任。
全站熱搜